關於20Hz
在日常生活中,肌肉會根據大腦發送的信號活動。
EMS(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=肌肉電刺激),是透過電流刺激直
接向肌肉傳達信號,促使肌肉運動的技術。使用EMS鍛鍊裝備SIXPAD,
無論讀書或做家務,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鍛鍊,而且亦不易出汗。
肌肉是由非常纖細的肌肉纖維所組成,大致可分為快肌和慢
肌。若加以鍛鍊,快肌比較容易變得發達,令身體線條更結
實。但除非在一般的鍛鍊中加強適當負荷,否則將無法有效刺
激快肌。相反,即使在低負荷的情況下,EMS亦可容易地鍛鍊
快肌,更有效地緊實身體線條。
長久以來我一直在研究用電刺激肌肉的方法。已研究超過40年。當人在活動肌肉、進行運動時,實際上電流會從大腦流動到運動神經,再從運動神經流動到肌肉,以這樣的方式使肌肉活動。
我所研究的肌肉電刺激是代替大腦的運動神經,從外部將電流流動到皮膚的表面,直接刺激想要鍛鍊的肌肉。這樣的方法就是「骨骼肌電刺激」。英文稱作“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”,也就是“EMS”。
要用多少頻率刺激才能使肌肉最強烈地收縮呢?如果用20Hz刺激,可使張力不降低,且能使肌肉發揮一定的力量。
如果用再高一點的頻率50Hz,起初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,但是立刻就會產生疲憊感。或者,如果用80Hz的話,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,但是會非常快地感到疲憊。
最後發現用20Hz刺激的時候,比起用其他的頻率刺激,效果更持久。
世間存在的EMS機器設定了各種頻率。鍛鍊肌肉所需要的刺激是甚麼?森谷教授從運動醫科學的觀點,著眼於肌肉發達的機制,進行了多種頻率的比較和驗證。試驗結果發現,20Hz是最適於鍛鍊肌肉的頻率。
如果使用高於20Hz的頻率,約60秒後,肌肉張力就會
降低。由於肌肉無法完成完整的收縮及放鬆的動作,
因此鍛鍊效果並不理想。
若使用20Hz的頻率即使經過一段時間後,仍可以保持
肌肉張力,持續進行有效的鍛鍊。
參考:Moritani et al. Exp Neurol 88:471-483,1985
運動時,肌肉會秏用能量,消耗氧氣。實驗證明20Hz比其他的頻率消耗更多的氧氣,鍛鍊效果更佳。
資料提供:京都大學 森谷敏夫榮譽教授
我今天提到的骨骼肌電刺激,譬如老年人因肌肉減少而跌倒、骨折,導致肌肉喪失的人,這樣的症狀稱為肌肉減少症,對於這樣的人使用骨骼肌電刺激,有可能延長老年人們的健康壽命,而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可以通過使用骨骼肌電刺激,來管理、維持、增進自身的健康,或者防止肌肉退化及預防肥胖。我的夢想和希望是將這種肌肉電刺激裝置應用在各種領域,所以現在也持續進行研究和開發。
曾任國際電氣生理運動學會、國際生物力學會、美國運動醫學會、日本運動生理學會、日本體力醫學會等多數學會之理事、評議員。提出「神經影響肌力提升程度」理論的學者。著作甚多,發表超過200篇論文。